18028748540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如何在产品设计中降低漏电起痕的风险?

如何在产品设计中降低漏电起痕的风险?

更新时间:2025-09-19  |  点击率:10
在产品设计中降低漏电起痕风险,需围绕漏电起痕的核心诱因(电场集中、电解液积累、绝缘材料性能不足),从 “材料选型、结构设计、电气参数优化、环境适配、工艺控制" 等全流程入手,构建多维度防护体系,确保绝缘材料在长期使用中耐受潮湿、污染及电场的综合作用。以下是具体设计策略:

一、 优先选择高抗痕化性能的绝缘材料(核心基础)

漏电起痕的本质是绝缘材料表面在电解液与电场作用下的碳化失效,因此材料性能是降低风险的第一道防线,需根据产品的应用环境(潮湿 / 污染等级、电压等级)选择匹配耐痕化能力的材料,核心指标为CTI(相比漏电起痕指数) 和PTI(耐漏电起痕指数) 。

图片1.png

1. 按应用场景分级选材料

根据 IEC 60112/GB/T 4207 对 CTI 的分级(如下表),结合产品使用环境的风险等级选择材料,避免 “过度设计" 或 “性能不足":


CTI 等级CTI 值范围(V)适用环境(风险等级)典型材料举例产品应用场景
0 级≥600风险(长期淋雨、强污染、高压)特种陶瓷、PEEK(聚醚醚酮)、PPS(聚苯硫醚)户外高压绝缘子、光伏逆变器外壳
1 级400-599高风险(潮湿、中度污染、中高压)阻燃 PC(聚碳酸酯)、PA66 + 玻纤(30%)厨房电器(微波炉、电饭煲)内部端子座
2 级250-399中风险(偶尔潮湿、轻度污染、低压)阻燃 ABS、PVC(聚氯乙烯)洗衣机控制面板、室内灯具外壳
3 级175-249低风险(干燥、清洁环境、低压)普通 ABS、HIPS(高抗冲聚苯乙烯)台式电脑机箱、干燥室内的插座外壳

2. 额外关注材料的辅助性能

  • 耐湿性与耐化学性:选择吸水率低(如 PA66 吸水率<1.5%)、耐油污 / 酸碱腐蚀的材料,避免电解液渗透材料内部加速老化(例如厨房电器避免使用易吸潮的普通尼龙)。

  • 表面光滑度:优先选择表面粗糙度(Ra)<0.8μm 的材料,减少灰尘、水汽在表面的附着和积累(粗糙表面易形成电解液 “死角")。

  • 抗老化性:户外产品需选择抗紫外线(UV)、耐高低温老化的材料(如添加抗氧剂、光稳定剂的 PC),避免长期使用后材料性能降解导致 CTI 值下降。

二、 优化产品结构设计,减少电解液积累与电场集中

结构设计的核心目标是:避免电解液(潮湿、灰尘、油污)在绝缘材料表面停留,同时降低局部电场强度,从物理层面切断漏电起痕的形成条件。

微信图片_20250911092139_475_22.jpg

1. 减少电解液积累的结构设计

  • 优化排水 / 排尘路径

    • 户外产品(如路灯、充电桩)的绝缘部件(如接线盒)设计成 “倾斜面"(倾斜角度≥5°),避免积水;底部预留排水孔(直径≥3mm),确保雨水快速排出。

    • 避免设计 “封闭凹槽"“直角死角",此类结构易堆积灰尘和水汽,形成持续的电解液环境(例如将端子座的凹槽改为 “开放式斜坡")。

  • 增加表面防护屏障

    • 对关键绝缘部件(如 PCB 板上的高压焊点)采用 “conformal coating( conformal 涂层,如有机硅涂层、丙烯酸涂层)",厚度≥50μm,形成防水、防污的隔离层,阻止电解液与材料表面直接接触。

    • 户外高压设备的绝缘部件可设计 “伞裙结构"(如绝缘子的多组伞形凸起),增加电解液的流动路径,减少表面液膜的连续性。

2. 降低电场集中的结构设计

  • 增大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

    • 爬电距离(两电极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)需符合 IEC 60664《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》要求,例如在 AC 220V、污染等级 2 的环境中,爬电距离应≥3.2mm;污染等级 3(如厨房、浴室)需≥5mm。

    • 电气间隙(两电极间的空气最短距离)与爬电距离配合设计,避免因间隙过小导致空气击穿,间接引发表面漏电(例如高压端子间的空气间隙≥6mm)。

  • 避免 “尖角、锐边" 设计

    • 电极、金属部件(如螺丝、接线柱)的边缘设计成 “圆角"(圆角半径≥1mm),因为尖角处会产生电场集中(电场强度是平滑表面的 3-5 倍),极易引发局部放电和电痕启动。

    • 绝缘材料与金属部件的连接处采用 “过渡圆弧",避免因材料收缩导致的缝隙(缝隙易积累电解液)。

三、 优化电气参数与电路设计,降低漏电起痕诱因

通过合理设定电气参数、优化电路拓扑,减少绝缘材料承受的 “电场压力" 和 “泄漏电流",从源头降低漏电起痕的可能性。

1. 合理控制工作电压与电流

  • 避免电压过载:根据绝缘材料的 CTI 值设定最大工作电压,预留安全余量(例如 CTI=400V 的材料,实际工作电压不超过 250V,预留 60% 以上的安全裕度)。

  • 限制泄漏电流:在电路中串联 “泄漏电流保护器" 或 “限流电阻",当绝缘材料表面出现轻微漏电时(泄漏电流>5mA),及时切断电源或降低电流,避免电流过大导致局部发热碳化。

2. 优化电路布局,避免 “高压密集区"

  • 分离高低压区域:PCB 板设计中,将高压电路(如电源模块)与低压电路(如控制模块)分开布局,间距≥10mm,中间用 “接地屏蔽层" 隔离,避免高压电场影响低压区域的绝缘材料。

  • 避免高压线路交叉:高压导线(如 AC 220V 电源线)在产品内部沿直线布置,避免与其他导线交叉;若必须交叉,采用 “垂直交叉"(减少平行接触长度),并在交叉处用绝缘套管(如 PTFE 热缩管)包裹。

3. 采用 “等电位设计" 减少电位差

  • 对于复杂结构的绝缘部件(如多电极连接器),将相邻且电位相近的金属部件连接到同一等电位点,减少部件间的电位差,从而降低表面电场强度(例如将插座的零线端子与接地端子通过金属片连接,减少两者间的电场)。

四、 适配使用环境,强化针对性防护设计

漏电起痕的风险与使用环境直接相关(潮湿、污染、温度等),设计时需针对具体环境特点采取 “定制化防护",避免 “通用设计" 无法应对场景。

1. 潮湿 / 多水环境(如浴室、户外)

  • 提升密封等级:产品外壳采用 IPX4 及以上防水等级(如浴室电器 IPX4,户外设备 IPX6),通过密封圈(如三元乙丙橡胶 EPDM)、防水胶(如硅酮密封胶)密封接缝处,阻止水汽进入内部。

  • 内置除湿 / 排水装置:对于长期处于高湿环境的产品(如户外充电桩),内置小型除湿模块(如 PTC 加热器 + 风扇),将内部相对湿度控制在 60% 以下;或在底部设计 “疏水涂层"(如特氟龙涂层),加速冷凝水排出。

2. 污染 / 多尘环境(如工业车间、厨房)

  • 设计防尘结构:外壳采用 IP54 及以上防尘等级,通风口安装 “HEPA 滤网"(过滤精度≥0.3μm),避免灰尘进入内部附着在绝缘材料表面。

  • 易清洁设计:产品外表面和内部绝缘部件(如油烟机的接线盒)设计成 “光滑" 结构,方便用户定期用湿布清洁,减少油污、灰尘积累(避免形成电解液)。

3. 高温环境(如电机、电源适配器)

  • 选择耐高温绝缘材料:高温环境(工作温度>85℃)下,避免使用普通塑料(如 ABS,耐高温≤70℃),改用耐高温材料(如 PI 聚酰亚胺,耐高温>200℃),同时确保材料在高温下 CTI 值无明显下降(需通过高温老化后的 CTI 测试验证)。

  • 优化散热设计:通过散热片、风扇等装置将产品内部温度控制在材料允许范围内,避免高温加速材料降解(例如电源适配器的绝缘外壳预留散热孔,确保内部温度≤60℃)。

五、 强化工艺控制与测试验证,确保设计落地

即使设计方案完善,若制造工艺存在缺陷(如材料成型不良、装配误差),仍可能引入漏电起痕风险,需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和测试验证,确保设计目标落地。

1. 制造工艺控制

  • 材料成型工艺:注塑成型绝缘部件时,控制注塑温度(避免过高导致材料降解)、压力(避免产生气泡、缩孔),确保材料密度均匀(气泡会导致局部电场集中);成型后进行 “退火处理",消除内应力(内应力会加速材料在电解液中的开裂)。

  • 表面处理工艺:对关键绝缘部件进行 “等离子体处理" 或 “纳米涂层"(如 SiO₂纳米涂层),提升表面张力(≥72mN/m),使电解液在表面形成 “滚珠效应"(不易附着),而非连续液膜。

  • 装配工艺:电极、金属部件与绝缘材料的装配需确保 “紧密贴合"(压力符合标准 1N±0.1N),避免松动导致接触电阻过大(局部发热会加速电痕形成);接线端子拧紧力矩符合要求(如 M3 螺丝力矩 0.8-1.2N・m),防止虚接。

2. 设计阶段的测试验证

  • 模拟环境测试:在设计初期,对样品进行 “温湿度循环 + 漏电起痕联合测试"(如 - 40℃~85℃循环,湿度 90% RH,同时施加工作电压),验证材料在环境下的抗痕化能力。

  • CTI/PTI 测试:对选用的绝缘材料进行第三方 CTI/PTI 测试,确保实际测试值与设计选型值一致(避免采购到不合格材料);对成品进行 “整机漏电起痕测试"(如按 GB/T 4207 在成品关键部位施加电压、滴落电解液),验证整体防护效果。

  • 失效模式分析(FMEA):在设计阶段梳理可能导致漏电起痕的失效模式(如材料老化、结构积水、电场集中),评估风险等级,提前优化设计(例如针对 “材料老化",增加定期更换部件的设计)。

总结:降低漏电起痕风险的 “设计闭环"

产品设计中降低漏电起痕风险需遵循 “源头控制(材料)+ 过程阻断(结构 / 电气)+ 环境适配(防护)+ 验证落地(工艺 / 测试) " 的闭环思路:


  1. 从材料选型切入,用高 CTI 材料构建核心防护;

  2. 通过结构与电气设计,切断电解液积累和电场集中的条件;

  3. 针对使用环境定制防护,避免场景诱发风险;

  4. 用严格的工艺和测试确保设计落地,最终实现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低漏电起痕风险。


这一思路不仅符合 IEC 60112、GB/T 4207 等标准要求,更能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可靠性,避免因漏电起痕导致的安全事故和市场召回风险。


扫码联系我们

服务热线

15018538692

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沙江路162号佳裕产业园1栋9楼

913995312@qq.com

Copyright © 2025深圳市奥德赛创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  备案号:粤ICP备2023086123号
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 管理登录    sitemap.x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