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产品设计中降低漏电起痕风险,需围绕漏电起痕的核心诱因(电场集中、电解液积累、绝缘材料性能不足),从 “材料选型、结构设计、电气参数优化、环境适配、工艺控制" 等全流程入手,构建多维度防护体系,确保绝缘材料在长期使用中耐受潮湿、污染及电场的综合作用。以下是具体设计策略:
漏电起痕的本质是绝缘材料表面在电解液与电场作用下的碳化失效,因此材料性能是降低风险的第一道防线,需根据产品的应用环境(潮湿 / 污染等级、电压等级)选择匹配耐痕化能力的材料,核心指标为CTI(相比漏电起痕指数) 和PTI(耐漏电起痕指数) 。

根据 IEC 60112/GB/T 4207 对 CTI 的分级(如下表),结合产品使用环境的风险等级选择材料,避免 “过度设计" 或 “性能不足":
耐湿性与耐化学性:选择吸水率低(如 PA66 吸水率<1.5%)、耐油污 / 酸碱腐蚀的材料,避免电解液渗透材料内部加速老化(例如厨房电器避免使用易吸潮的普通尼龙)。
表面光滑度:优先选择表面粗糙度(Ra)<0.8μm 的材料,减少灰尘、水汽在表面的附着和积累(粗糙表面易形成电解液 “死角")。
抗老化性:户外产品需选择抗紫外线(UV)、耐高低温老化的材料(如添加抗氧剂、光稳定剂的 PC),避免长期使用后材料性能降解导致 CTI 值下降。
结构设计的核心目标是:避免电解液(潮湿、灰尘、油污)在绝缘材料表面停留,同时降低局部电场强度,从物理层面切断漏电起痕的形成条件。

增大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:
避免 “尖角、锐边" 设计:
通过合理设定电气参数、优化电路拓扑,减少绝缘材料承受的 “电场压力" 和 “泄漏电流",从源头降低漏电起痕的可能性。
漏电起痕的风险与使用环境直接相关(潮湿、污染、温度等),设计时需针对具体环境特点采取 “定制化防护",避免 “通用设计" 无法应对场景。
提升密封等级:产品外壳采用 IPX4 及以上防水等级(如浴室电器 IPX4,户外设备 IPX6),通过密封圈(如三元乙丙橡胶 EPDM)、防水胶(如硅酮密封胶)密封接缝处,阻止水汽进入内部。
内置除湿 / 排水装置:对于长期处于高湿环境的产品(如户外充电桩),内置小型除湿模块(如 PTC 加热器 + 风扇),将内部相对湿度控制在 60% 以下;或在底部设计 “疏水涂层"(如特氟龙涂层),加速冷凝水排出。
即使设计方案完善,若制造工艺存在缺陷(如材料成型不良、装配误差),仍可能引入漏电起痕风险,需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和测试验证,确保设计目标落地。
材料成型工艺:注塑成型绝缘部件时,控制注塑温度(避免过高导致材料降解)、压力(避免产生气泡、缩孔),确保材料密度均匀(气泡会导致局部电场集中);成型后进行 “退火处理",消除内应力(内应力会加速材料在电解液中的开裂)。
表面处理工艺:对关键绝缘部件进行 “等离子体处理" 或 “纳米涂层"(如 SiO₂纳米涂层),提升表面张力(≥72mN/m),使电解液在表面形成 “滚珠效应"(不易附着),而非连续液膜。
装配工艺:电极、金属部件与绝缘材料的装配需确保 “紧密贴合"(压力符合标准 1N±0.1N),避免松动导致接触电阻过大(局部发热会加速电痕形成);接线端子拧紧力矩符合要求(如 M3 螺丝力矩 0.8-1.2N・m),防止虚接。
模拟环境测试:在设计初期,对样品进行 “温湿度循环 + 漏电起痕联合测试"(如 - 40℃~85℃循环,湿度 90% RH,同时施加工作电压),验证材料在环境下的抗痕化能力。
CTI/PTI 测试:对选用的绝缘材料进行第三方 CTI/PTI 测试,确保实际测试值与设计选型值一致(避免采购到不合格材料);对成品进行 “整机漏电起痕测试"(如按 GB/T 4207 在成品关键部位施加电压、滴落电解液),验证整体防护效果。
失效模式分析(FMEA):在设计阶段梳理可能导致漏电起痕的失效模式(如材料老化、结构积水、电场集中),评估风险等级,提前优化设计(例如针对 “材料老化",增加定期更换部件的设计)。
产品设计中降低漏电起痕风险需遵循 “源头控制(材料)+ 过程阻断(结构 / 电气)+ 环境适配(防护)+ 验证落地(工艺 / 测试) " 的闭环思路:
从材料选型切入,用高 CTI 材料构建核心防护;
通过结构与电气设计,切断电解液积累和电场集中的条件;
针对使用环境定制防护,避免场景诱发风险;
用严格的工艺和测试确保设计落地,最终实现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低漏电起痕风险。
这一思路不仅符合 IEC 60112、GB/T 4207 等标准要求,更能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可靠性,避免因漏电起痕导致的安全事故和市场召回风险。